浙江队、成都蓉城队、河南嵩山龙门队都纷纷开始进行招商
新赛季的中超联赛还没有开赛,中国足协官方公布了新的冠名政策,在新赛季重新允许企业冠名,这等于彻底推翻了陈戌源担任足协主席时制定的奇葩规定,再次给到了球队活下去的机会。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中性名政策这样严重违背中国足球发展现状的奇葩规定,竟然能得到不少球迷的强烈支持。而更让人痛心的是,哪怕恢复中性名,山东鲁能、河南建业这些已经延续了二三十年的传统球队,也永远回不来了!
众所周知,在世界足坛,尤其欧洲五大联赛,除了莱比锡红牛等极少数球队外,俱乐部球队冠名全部坚持去企业化,以陈戌源为首的中国足协便一拍大腿,盲目地照葫芦画瓢,制定了完全不符合目前中国足球环境的中性名政策,可悲的是一群平常压根不关注中国足球联赛的拥趸们一直为这项政策摇旗呐喊。
欧洲俱乐部的起源要追溯到100多年之前,当时中国还是慈禧老佛爷当政,经过这么多年的洗礼,各国联赛发展模式极为纯属,球迷也完全接受了俱乐部这从一而终的姓名,假如把成立于1908年的国际米兰改成苏宁米兰,不但球迷们无法接受,连苏宁集团老板张近东也不会答应,因为对球迷而言,不接受自己支持这么多年的球队更改姓名,对苏宁集团而言,国际米兰的品牌价值比苏宁米兰要大得多,所以反对改名并不应该简单地定义为商业名和中性名那么简单,而是强迫一家叫了几十年的俱乐部改名字,哪怕中性名改中性名,球迷也不会愿意!在中国足球顶级联赛赛场,河南建业和北京国安都是俱乐部成立之初就叫这名字,而山东鲁能也已经有25年的历史,但足协完全用一刀切地方式要求改名,完全忽略了中性名的意义,属于典型的本末倒置!国安、建业、鲁能,还有比这样优雅大气的名字更能代表北京队、河南队和山东队的历史吗?
中国足协盲目向欧洲看齐,却完全忽略了中超与欧洲俱乐部生存法则的巨大区别,中超球队年终分红少得可怜,后金元时代转播费聊胜于无,封闭比赛一度没有门票收入,球迷周边更是少人问津,中超的球员很难吸引欧洲俱乐部的目光,基本都是自产自销,中小俱乐部卖人就等于解散,不卖人又无法存活。与之对应的是,欧洲五大联赛如火如荼,英超降级队每年分红接近10亿人民币,作为百年俱乐部都有自己忠实的拥趸和浓厚的球迷文化,球票、球衣的销售非常可观,中小俱乐部卖个当家球星基本就可以躺平,这些球队对南美和欧洲外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具有持续的造血能力。中国足协想让中超俱乐部去学习人家的冠名方式,却完全忽略了人家的运营模式,没有找到后路的前提下,先掐断俱乐部的供给,这样没脑子的举措让投资者怨声载道,却让某些伪球迷高唱赞歌,其实他们并非中国足球的球迷,从不关系中超联赛的死活。
其实,中国足球这么多年停滞不前,让很多球迷不满,但更多的是不看球的路人,狠狠踩一脚中国足球,才能获得快感。真正中超联赛的球迷,一定希望有企业投资,有强援引进,能保障工资发放,能持续球队运营,这样才有利于中超联赛的发展。但有些人为什么支持中国足协在完全错误的时间推出的完全违背中国足球发展规律的中性名?就在于很多人把中性名和限薪混为一谈了,这些人天天看着球员收入高就来气,误认为中性名就等于给中国球员限薪,所以无知地奔走呼号,鼎力支持。实际上,中性名跟限薪令有什么关系呢?如果说足协的限薪令还是有点维护俱乐部长久运营的话,中性名基本就是让球队半死不活的罪魁祸首。投资人本就经济紧张,足协却只让他们无偿奉献,严禁他们从中超这个品牌中分一点羹,你们中饱私囊,赚得盆满钵圆,有考虑过企业为什么投资,球队如何存活吗?
平胸而论,笔者并没有多么讨厌陈戌源为首的中国足协的奇葩决定,却极为讨厌那些坚决支持足协在此时实行中性名政策的跟风党们,你们是买过一件球衣,看过一场比赛,还是在俱乐部无以为继的时候伸出过援助之手?
如今新的足协班子上任,重新允许企业冠名,足协这样朝令夕改的决定确实让人忍不住吐槽,这不是打陈戌源的脸,而是让足协把业余演绎到极致,整个中国足球都沦为笑柄,但笔者相信,如果不是俱乐部确实活不下去,宋凯也不会把拉出来的翔又坐回去。而与之对应的是,中国足协的新政一出,浙江队、成都蓉城队、河南嵩山龙门队都纷纷开始进行招商,而武汉三镇似乎也有了底气,引进了日本J联赛亚冠功勋主帅,至少这些俱乐部是全力支持足协新政的!
可惜的是,经过陈戌源和足协的骚操作,有些俱乐部永远的消失了,有些赞助商永远的离开了,比如被球迷们喜欢了30年的河南建业,胡葆森用半生心血精心打造的一支中原铁军,就这么说没就没了。有人说,没有中性名胡葆森也没钱了,作为一名非河南籍球迷,笔者非常确信,如果继续允许企业冠名,建业绝对不可能离开。
希望足协恢复冠名,能让更多的俱乐部恢复活力!